全部 图书 报纸 期刊 新闻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图片 视频

五华概况

点击数:741

五华古称长乐。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。秦以后,中原居民多次南迁来县。秦汉属南海郡龙川县,东晋咸和六年(331)始由东官郡兴宁县管辖,其后隶属迭经变化。北宋熙宁四年(1071)置县,因南越王赵佗在华城筑有“长乐台”而称长乐县,归广南东路循州管辖。明洪武二年(1369)始隶属惠州。清雍正十三年(1735)改隶嘉应州(今梅州)。民国3年(1914),为不与福建、湖北两省的长乐县名雷同,广东省民政厅遵照部令改定全国重复县名,由于长乐县有一五华山,遂改今名五华县,县治长乐镇同时改为华城镇。先隶属广东省潮循道,后归广东省第六行政专员公署管辖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隶属兴梅专区,1952年隶属粤东行政区,1956年隶属汕头专区,1965年7月隶属梅县地区,1988年8月随地区改设市而隶属梅州市。 

【地理位置】五华县位于广东省东部、韩江上游,北纬23°23′~24°12′、东经115°18′~116°02′。县境东南界丰顺、揭西、陆河,西南接东源、紫金,西北邻龙川,东北连兴宁。县人民政府驻地水寨镇,电话区号0753,邮政编码514400,距梅州市60多千米。 

【政府驻地】1954年县治从华城迁水寨。水寨位于琴江和五华河交汇处,地势平坦。明末始建圩场于河东,先后建有大小店铺500间。历史上的古水寨,是指今水寨大桥,琴江河以东的桥头寨顶巷,是近水的山寨。据《长乐县志》载:明隆庆年间,泉砂约(今郭田)矿贼苏继相等“纠党三千”,“攻城掠寨”,“披猖一时”,各乡民众不得安宁。太平约(今水寨、河东)有个贡生叫周勋的,博学多才,急公尚义,为保一方平安,便“毁已屋砖石,鸠众筑立水寨楼堞,峻整似城”。山寨建成后,“水寨据高岗,夹深水,险固足恃”。虽然那时,“各处围寨多被攻破”,而“水寨晏然”。此后数百年,亦无“风鹤之惊”。明周遵、清李逢祥等均守此寨御寇有功。沧海桑田,几经变化,水寨仍保留着昔日山寨的古城堡风貌,明清民宅数十座,明代南门楼,石板巷道,下河石阶等历史文物,迄今仍存尚好。被省政府评为五华首个古村落。在铺背岭与山寨顶之间,明代已有水寨圩场,至清代增建码头、商店、当铺等。1949年6月,揭陆华边行政委员会设水寨市。1950年7月成立水寨镇,属水寨区管辖。1954年县治迁设在水寨大布石牙祠岭后,城区面积不断扩大,河东、河西和大坝(桥头)连成一体。现水寨为五华县城,是全县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和对外交流中心。

【政区沿革】五华行政区划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变。长乐初建,设1厢、3都、9图、52乡。明隆庆三年(1569)设2厢、3都、10图、37乡。清末分2厢、3都、4楼、24约,下辖496个村。民国初年(1911)设8个警察区,民国36年(1947)3月改设3区28个乡镇。

【民族】县人多属汉族,还有蒙古、壮、回、满、瑶、藏、苗、彝、布依、维吾尔、侗、土家、白、朝鲜、佤、高山、塔吉克等族。旅居海外华侨13万多人,港澳台同胞29万多人。2013年末,全县总人口为1346267人,其中非农人口为182322人;农业人口为1163945人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16人。

【政区划分】全县辖16个镇,411个村民委员会,34个居委会。总面积3238.9平方公里,人口1269561人。

【人口】五华旧时多战乱、灾荒,人民流离失所,生活艰苦,缺医少药,死亡率高,故人口增长较慢。新中国成立后,社会安定,生产发展,生活水平提高,医疗卫生事业普及完善,使出生率高、死亡率低,自然增长率高。1970年后,每年坚持抓好计划生育工作,人口出生率、人口自然增长率成逐年下降趋势。近年来,积极实施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和农村养老保险,人们自觉实行计划的观念得到了增强,群众的生育观念得到了根本转变,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得到了较大的提高。2008年人口计生工作首次升为省二类县管理,2010年首次创建省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。

【民族构成】秦以前,居民少,属南越族。其后,中原居民始有南迁来县。北宋末年始,五华古代先民因灾荒、战乱由中原自北向南谋生,辗转赣闽入粤,分批迁移,定居长乐(今五华境地)。至明初渐多,经世代繁衍,遂形成以传承中华文化的汉族客家民系为主体的群落聚居地。明清时,虽有极少量少数民族居民(如瑶、苗族)杂居其中,后或迁移他地,或与汉族客家同化,清末以来已无所闻。五华几乎成为纯汉族客属区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由于部队官兵、境外干部南下、大中专毕业生分配、婚嫁,以及改革开放后跨境经商、务工等,少数民族来县旅居或定居的有所增加,但所占比例仍然很小。

五华是梅州通往珠三角的主要门户之一,区位优越,交通便利。1994年,贯穿五华北部的广梅汕铁路正式开通,梅河高速公路2004年10月全线建成通车,梅华公路2004年建成通车。近年来,五华着力改善区位环境,全力畅通出县通道,初步构建起市县1小时生活圈,缩短了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。累计投入11.53亿元,升级改造61.3公里“大南北”通道,完成省道S120线水寨至安流段、S228线水寨至华城段、国道G205线五华段升级改造,建成33.2公里的“小南北”通道,改造14条县道193.6公里,完成1400公里村道延伸线硬底化建设,镇通行政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底化;新开通300人以上自然村公路180公里;兴建安流万塘、锡坑坝头等12座大桥。2011年,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817公里,其中:高速公路32.2公里。交通网络日臻完善,基本形成以县城为中心的交通枢纽,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,交通条件大为改善。各种运输形式竞争有序,综合运力进一步提高。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5.43亿吨公里,增长27.0%,完成旅客周转量9.23亿人公里,增长23.0%。

推荐内容
Rss订阅